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理论引领 > 文章推荐信息浏览
读周新源《本土化构建:现代学徒制太仓模式》有感-李松
发布时间:2025-10-03点击数:
本土化构建的智慧:从太仓模式看江阴职教之路
——读周新源《本土化构建:现代学徒制太仓模式》有感
读完周新源先生的《本土化构建:现代学徒制太仓模式》,我心中感慨良多。这本书远不止于一份职业教育改革的成功案例报告,它更像一束强光,照亮了中国区域经济在产业升级浪潮中,如何破解“技能人才短缺”这一核心瓶颈的破局之路。合上书页,“本土化构建”这四个字久久萦绕于心,它深刻地揭示了太仓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成功的精髓:不是简单的“拿来主义”,而是一场基于地方产业基因与需求的、系统性的“再造工程”。作为一名江阴中等职业学校的老师,我自然而然地开始思考:江阴这座 “制造业强市”,能从“太仓模式”中汲取怎样的智慧?
太仓模式的成功,首先在于其精准的角色定位与强大的协同机制。政府“主导”而不“包办”,通过顶层设计和政策杠杆,搭建了稳固的校企合作平台;企业“主体”地位得以真正确立,特别是德资企业的率先垂范,让它们从人才的使用者转变为人才的培养者,形成了“为企业培养人才”的闭环;而学校则主动“融入”,灵活调整教学体系,实现了“工”与“学”的深度融合。这种“利益共同体”的构建,使得人才培养不再是学校一方的“独角戏”,而是关乎区域经济命脉的“大合唱”。
反观江阴,我们拥有比太仓更为雄厚和多元的产业基础。从“中国制造业第一县”的荣耀中走来,我们正面临着从“江阴制造”向“江阴智造”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。我们的身边,是海澜集团、中信特钢、长电科技等一批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,以及在新材料、高端装备、集成电路等领域蓬勃发展的产业集群。然而,我们同样深切地感受到高端技能人才,尤其是能适应智能化、数字化生产线的“现场工程师”、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匮乏。我们的企业与学校之间,似乎总隔着一层若有若无的“玻璃墙”——合作常有,但深度不足,企业投入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尚未被完全激发。
因此,太仓模式对江阴的借鉴意义,绝非照搬其“德企双元制”的外壳,而在于学习其“本土化构建”的内核。我认为,江阴可以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“江阴路径”:
第一,发挥“龙头”效应,打造行业性学徒制联盟。
与太仓初期依赖德企集群类似,江阴可以优先动员和依托本土的行业龙头企业。由政府牵头,联合中信特钢、兴澄特钢等打造“特种冶金产业学徒制联盟”,依托长电科技等打造“集成电路封测产业学徒制联盟”。让这些“链主”企业制定岗位能力标准,共享培训资源,形成强大的行业示范效应,带动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共同参与。
第二,聚焦“智造”升级,重构人才培养标准。
太仓模式的成功在于其标准与国际接轨。江阴的现代学徒制必须面向未来,将培养标准从传统的“熟练工”向“数字工匠”提升。课程设置应深度融合智能制造、工业互联网、大数据应用等新知识,将企业真实的数字化改造项目、智能化生产线作为学生的“实训场”,培养能驾驭未来工厂的尖端人才。
第三,创新“江阴”政策,构建区域认证体系。
太仓引入了AHK认证,提升了证书的“含金量”。江阴可以探索建立由龙头企业牵头制定的“江阴工匠”认证体系。由政府部门、行业协会、龙头企业共同制定高于国家通用标准的、代表江阴产业水平的技能等级认证。获得此认证的学员,不仅在江阴企业内享有高认可度,甚至在薪资、落户等方面都能获得政策倾斜,从而极大提升学徒制的吸引力。
第四,共建“共享型”公共实训中心。
借鉴太仓双元制培训中心的经验,江阴可以整合政府、企业、学校三方资源,建设一个或若干个高水平的“智能制造公共实训中心”。中心配备最先进的工业设备,面向所有合作院校和企业开放,解决中小企业自身培训资源不足的问题,实现资源的集约化和高效利用。
读完《本土化构建:现代学徒制太仓模式》,我深刻地认识到,职业教育是离经济最近的教育。太仓用它的实践告诉我们,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,不仅在于它拥有多少企业,更在于它拥有怎样的人才培养生态。对于正处在转型升级攻坚期的江阴而言,系统地借鉴并创新性地发展现代学徒制,已不是“可选项”,而是关乎长远发展的“必答题”。这需要政府展现出超越常规的战略魄力,需要企业家具备投资未来的长远眼光,也需要教育工作者拥抱变革的勇气。
唯有如此,江阴才能将强大的产业优势,转化为源源不断的人才优势,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,续写“制造业强市”新的辉煌。这本书,无疑为江阴产业强市和职教强市提供了一份极具价值的行动参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