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理论引领 > 文章推荐信息浏览
《教师最当有情怀》的读书笔记-华志坚
发布时间:2025-10-02点击数:
《教师最当有情怀》的读书笔记
江阴中等专业学校 华志坚
我们要让教育散发出生命的气息。我们把教育即生长当成一个真正的课题。我们互换教育和师者的自省自觉。我们力求在可行与可能的缝隙中寻觅更为合理、更为科学、更具包容性的育人模式。我们要努力推动从狭义的学校教育到终生教育的转变;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;从以师为本、课堂中心向以生为本、学习中心的转变;从选择学生、漠视差异、整齐划一到给学生选择、面向全体、因材施教地转变......
“教育,首先是一种关怀备至地、深思熟虑地、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心灵的艺术。”—— 苏霍姆林斯基
我认为“情怀”是一种深沉、持久、内驱的精神底色。
它始于“教学勇气”:帕克·帕尔默在《教学勇气》中开宗明义:“好的教学来源于教师自身的认同和完整。” 教育情怀,首先是一种直面自我、将人格融入教学的勇气。它要求我们不仅传授知识,更要以自己的生命状态去影响另一个生命。
它成于“仁爱之心”:苏霍姆林斯基和李镇西老师的著作,通篇都浸透着对学生毫无保留的爱。这种爱,不是居高临下的“施舍”,而是平等的、理解的、专业的“看见”。是看见每一个独特灵魂的渴望与困顿,并愿意为之停留、倾听和伸出援手。
它显于“理想主义”:雷夫·艾斯奎斯在混乱的社区中,为孩子们建造了“第56号教室”这座避风港。这种情怀,是在认清教育现实的复杂与艰辛后,依然坚信教育的力量,并为之坚守、创造奇迹的浪漫主义与执着。
在功利主义和效率至上的时代,谈情怀似乎有些“过时”。但正是这些阅读让我坚信,情怀是教师职业的灵魂,是将“教书匠”与“教育家”区分开来的分水岭。
情怀,是抵御职业倦怠的“良方”。
当被琐事、表格和分数压得喘不过气时,是那份“为了学生全面发展”的初心,让我们能拨开迷雾,重新找到工作的意义。帕尔默说,真正的共同体不是线性的、竞争性的,而是圆形的、互惠的。当我们带着情怀教学,我们与学生便构成了一个学习与成长的共同体,能量在此间流动,倦怠便不易滋生。
情怀,是激发教育智慧的“源泉”。
一个只有技巧没有情怀的教师,其教学是机械的。而一个有情怀的教师,会为了帮助学生而主动寻求方法。无论是李镇西为后进生写的“家校联系本”,还是雷夫带学生排演莎士比亚,这些充满创造性的教育实践,其背后最强大的驱动力,正是“我想让他们变得更好”的炽热情怀。
情怀,是实现“人的教育”的“基石”。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上大学、找好工作,更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——有理性,亦有情感;有知识,亦有品德。情怀关注的就是后者。它关乎学生的人格塑造、价值观形成和幸福能力的培养,这些是冰冷的分数无法衡量的,却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根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