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理论引领 > 文章推荐信息浏览
《被讨厌的勇气》读后感-孙陈英
发布时间:2025-10-02点击数:
《被讨厌的勇气》读后感
孙陈英 2025.08
翻开《被讨厌的勇气》,我仿佛听见了内心深处某种枷锁碎裂的声音。这本以阿德勒心理学为基石的对话体作品,用近乎残酷的直白告诉我:人生的所有烦恼,都来自人际关系;而真正的自由,就是不再寻求他人的认可。
这无疑是一记当头棒喝。在我们的文化语境中,“被喜欢”几乎成为一种生存策略。我们从小学习如何讨老师欢心,如何让长辈称赞,如何在同龄人中获得好人缘。我们像收集邮票一样收集着外界的正面评价,并将这些评价粘贴成自我认同的画像。当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通过哲人之口说出“被人讨厌是自由生活的证据”时,我感受到的不仅是一种观念的颠覆,更是一种存在方式的震撼。
阿德勒心理学像一位冷静的外科医生,精准地解剖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欺骗。它告诉我们,愤怒是捏造的,是为了达成控制他人的目的而选择的情绪;自卑感是主观的,是我们为了逃避向前迈进的可能借口;过去是不存在的,它仅仅是我们为了服务当下目的而进行的叙事建构。这种彻底的“目的论”视角,剥夺了我们所有将自己困境归咎于外部的借口。在阅读过程中,我不断辨认出自己生活中的“谎言”。那个我耿耿于怀的童年创伤,是否真的决定了我今天的性格?抑或是我为了不必改变而反复讲述的故事?那个我抱怨不已的职场环境,是否真的限制了我的发展?抑或是我为了逃避竞争而构建的舒适区?阿德勒的“课题分离”原则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,切开了这些缠绕不清的情绪结节——谁为这个结果承担责任,这就是谁的课题。他人的评价、反应、感受,那是他人的课题,我无权干涉,也不必负责。这种彻底的课题分离带来了一种近乎恐怖的孤独感,但也同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解放。如果我们真的能够践行这一原则,人生会变得多么简单而有力——我将只专注于我能控制的事情,而对其他一切保持谦逊的边界感。
书中关于“自立”的讨论尤为触动我心。阿德勒意义上的自立,不是经济独立或生活自理,而是“摆脱以自我为中心性”。这又是一个悖论:真正的自立恰恰要求我们走出自我的牢笼,通过与他人的共同体感觉来确立存在的位置。我们不是在孤独中成为自己,而是在联结中成为自己;但这种联结的前提,是既不讨好也不控制,而是以平等的姿态贡献于共同的福祉。合上书页,我意识到“被讨厌的勇气”并非鼓励我们刻意招人厌恶,而是提醒我们:当一个人忠于自己内心时,被某些人讨厌不是小概率事件,而是必然结果。这种勇气不是对抗的勇气,而是成为自己的勇气。在一个人人追求“点赞”的时代,选择不寻求认可,选择即使无人喝彩也要跳自己的舞蹈,这或许是我们能给予自己最珍贵的礼物。自由从来不是轻松的,它伴随着责任与孤独。但正如阿德勒所启示的——正是这种重量,才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活着,在选择,在成为。
读完这本书,我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人会在阿德勒心理学面前感到不适:它剥夺了我们所有的借口,让我们直面自己的怯懦与懒惰。但也正因如此,它给予了我们最彻底的自由——不再被过去束缚,不再被他人左右,不再被情绪控制,只需鼓起勇气,负起责任,活在当下。这种自由初看令人眩晕,但一旦尝过它的滋味,你就会发现,所有为获得认可而放弃的自我,都是太高的代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