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理论引领 > 文章推荐信息浏览
读《爱的教育》有感—王超
发布时间:2025-10-03点击数:
读《爱的教育》有感
——王超
翻开亚米契斯的《爱的教育》,油墨香中流淌的不是晦涩的教育理论,而是一个个温暖到骨子里的小故事。这本书以小学生安利柯的日记为载体,记录了他在学校、家庭和社会中经历的点滴,看似平凡的日常,却如春雨般浸润人心,让我对 “教育” 二字有了全新的思考——真正的教育,从来不是冰冷的知识灌输,而是以爱为底色,用尊重、理解与陪伴,点亮每个孩子心中的光。
书中最让我动容的,是老师佩德罗对待学生的态度。当调皮的学生故意捉弄他时,他没有厉声斥责,而是轻声讲述自己童年的趣事,用共情拉近距离;当学生因家庭变故情绪低落时,他悄悄递上一张写满鼓励的纸条,用细节传递温暖。这让我想起身边的一位班主任,她总会在学生生日时送上手写贺卡,在学生考试失利时单独谈心,哪怕是最调皮的孩子,也能在她的课堂上感受到被重视。原来,好的教育者就像 “麦田里的守望者”,他们不急于用分数衡量成长,而是耐心守护每个孩子的独特性,让学生在被爱的安全感中,主动向世界敞开求知的大门。
除了师生情,书中同学间的互助也让我热泪盈眶。安利柯的同学德罗西,成绩优异却从不骄傲,总是主动帮后进生补习功课;身患残疾的克洛西,在被同学嘲笑时,大家纷纷站出来保护他。这让我意识到,教育不仅发生在课堂上,更存在于同伴交往的细节里。现在很多学校提倡 “合作学习”,但真正的合作,不该是任务分配后的机械配合,而是像书中那样,带着真诚的善意去帮助他人,在分享与包容中学会责任与担当。就像我曾经参与的小组项目,原本因意见分歧停滞不前,直到我们放下争执,主动倾听彼此的想法,才最终完成了出色的作品——那一刻我明白,教育的本质是“育人”,是让孩子在集体中学会爱自己、爱他人,成长为有温度的人。
读完这本书,我也开始反思当下的教育现状。有时候,我们过于追求成绩,却忽略了孩子内心的需求;过于强调规则,却忘记了用爱去引导。就像书中的父亲所说:“教育的本质,是让孩子拥有感受幸福的能力。”这种能力,不是靠试卷上的分数堆砌而成,而是源于成长中每一次被理解、被尊重的体验。比如,当孩子犯错时,与其批评指责,不如耐心倾听背后的原因;当孩子对某件事充满热情时,与其用“没用” 否定,不如陪他一起探索。真正的教育,就像一盏灯,不是照亮孩子的未来,而是让孩子自己成为光源,带着爱与勇气,去面对人生的风雨。
《爱的教育》没有宏大的叙事,却用一个个小故事诠释了教育的真谛——爱不是教育的手段,而是教育的本身。作为读者,我不仅感受到了成长的温暖,更明白了教育的意义:它不是培养完美的 “优等生”,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爱中找到自己的价值,成为眼里有光、心中有爱的人。愿我们都能以爱为灯,照亮孩子的成长之路,也照亮自己对教育的初心。